尹奎杰
2018年5月3日,我们失去了一位不可多得的好党员,失去了一位久经考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践行者,失去了一位中国中共党史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失去了一位治学严谨、笔耕不辍、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学术声望的老专家,失去了一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郑德荣先生退出学校领导岗位以后,一直工作在学院教学科研岗位第一线,他十分关心学院发展,切实地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行动影响着周围的每一位师生,他不计个人得失和名利,倾心学术、倾心教学、扶掖后辈。从未因个人的任何事情向学院提要求,从不给学院工作添麻烦,为学院良好学风、教风和院风的养成树立了楷模。
郑德荣先生为学院及中共党史学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全国最早三个中共党史博士点之一的奠基人;他主持的毛泽东思想研究所,于1991年在国家教委对委属147个社科研究机构评估中名列第一。1983年出版的《毛泽东思想史稿》开创毛泽东思想史科学体系的先河(修订本由中办为政治局委员配发),获教育部首届社科成果二等奖。1988年的《毛泽东思想概论》为全国首本,国家项目《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国内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部专著。
67年的学术生涯,郑德荣先生集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共党史若干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出版学术专著56部,其中40部藏于国家图书馆,发表论文26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教育部、省社科规划项目10余项。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完整科学体系,深入研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重大问题,澄清了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若干重大问题,并对张国焘“密电”和宁都会议召开时间等问题做了切实考证,匡正了党史事实。郑德荣先生的学术成果有的填补了空白,有的改写了学术界的成说,得到了原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乔木,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的高度认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主持工作)廖盖隆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原中共党史系主任胡华教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逄先知研究员等学界名家的认同和赞誉。
郑德荣先生年逾九旬,仍笔耕不辍,出版专著,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在《北京党史》2018年第1期发表学术论文1篇,已经写好投稿待发文章5篇,刚刚撰写的学术论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主要成果和宝贵经验》入选中宣部联合中央党校、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育部、中国社科院、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召开的“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理论研讨会”,是我校唯一一篇入选文章,这篇文章是郑德荣先生住院之后,在病榻上修改定稿的。郑德荣先生一直是以这样的节奏战斗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是永久奋斗的典范,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郑德荣先生在逝世前一天,还认真地听取自己的学生汇报学术问题。
郑德荣先生为学院的人才培养贡献了毕生心血,始终奋战在教学第一线,长期为学院本科生授课,培养了14名硕士研究生、49名博士研究生,门下弟子桃李芬芳,在各条战线上出类拔萃、捷报频传,为学院增光添彩。他曾任国家教委主持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教学大纲》和《中国革命史教学大纲》的编写组组长。为教育部主编教材4部,其中主编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是改革开放后全国首本、被教育部推荐为全国文科通用教材,发行百余万册。《中国革命史教科书》是全国高师专用教材,《中共党史教程》是教育部卫星广播教材,获吉林省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优秀成果奖。他致力于教学改革,每当国家课程改革的关键时刻,都能提出富有创见的重要意见,被教育部采纳。1979、1987年教育部召开的两次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会议都被指定做大会报告或发言。1987年的发言稿被教育部推荐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办的《党史通讯》专栏发表,总政印发给教材编写组。
郑德荣先生的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永远激励着政法学院的晚辈后学。学院多次邀请郑德荣先生,通过讲座为学院教师和学生授课,将先生的“理想勤奋毅力进取,严谨求实探索创新”治学精神传承下去。近3年来,郑德荣先生在学院讲授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论析”“治学之道之我见”、“中国道路纵横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关系论析”等课程,获得了极高评价。
我代表政法学院全体教职员工,感谢郑德荣先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卓越贡献。郑德荣先生的人格魅力、治学精神、深厚学养、斐然成就,如丰碑矗立、昭示后人、扶掖后学。政法学院将同全校教职员工一道,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生的足迹,努力工作,不断探索,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我校政法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