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郑德荣先生仙逝
吴殿尧
恩师德荣先生离我们远去了,把无限的哀痛和怀念留给了他的学生、他的同道学人、他的敬仰者。先生也该休息了,作为园丁,他已辛勤耕耘了67年,桃李成荫满华夏;作为学者,他已留下了卷帙浩繁的著作以及令人景仰的精神品格风范。
我有幸师从德荣先生,整整四十年了。那是1978年,“文革”后全面恢复高考,全国只有东北师大招中共党史研究生。因为东师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创办者和初期的领导者为张如心、吴伯箫、成仿吾等,都是延安或更早从江西苏区出来的理论家、教育家,很重视政治理论和党史教师队伍的培养,形成了传统和优势,这大概是东北师大最先招收中共党史研究生的原因吧。我有幸考入,成了“文革”后的第一批中共党史研究生。
我是1978年秋入学的,到1981年秋毕业,这三年时间,是共和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岁月。入学不久,12月18日,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毕业前夕的6月,中央开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党在思想上、政治和组织路线上完成了拨乱反正。这三年,思想理论界空前活跃。我们八个研究生同学,就在这改革开放的春天,踏上党史学习与研究之路,引路人就是德荣先生和其他三位导师。
应该说,当时还是中共党史学科建设的起步阶段。从1977年开始,才陆续有了革命回忆录和各种党史、军史、文史资料的出版,且越来越多,目不暇接,使党史资料陡然丰富起来,党史研究的课题也不断拓展。郑师等几位导师,好像是在刚刚苏醒的荒原上采撷耕耘,特别注意用新的史料、新的观点给我们授课,多是新开专题,手写的讲稿很厚,很是辛苦。我们从中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有他们治学的态度和方法。
大约是1980年春,郑师被借调到成立不久的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给我们上课减少了,我们因此反而吃到了“偏食”。郑师到北京后,还常回学校,每次都传来首都政治界、理论界乃至党史学界思想解放、拨乱反正的动态和信息,犹如带来缕缕春风,使我们感到清新和振奋。有些信息对我们相当震撼,相当有教益。例如,那时中央正在酝酿和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邓小平、陈云、胡耀邦、胡乔木等中央高层,对起草组有过多次谈话和指示,涉及到不再用“路线斗争”“机会主义”等术语,关于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晚期思想”,关于批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和不再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关于必须肯定毛主席的历史地位等等,由于郑师在中央党研室,近水楼台先得月,知道这些精神后,都及时地让我们这些研究生分享了。再如,郑师工作在党研室的“二战组”,有条件去中央档案馆看史料,看到过什么样的史料,史料怎样保存、怎样利用,除了保密的,都给我们讲,这不是我们得到的“偏食”么。
对中共党史研究生怎么培养,在当时是个开创性的工作,郑师为首的导师组认为,学习研究中共党史,离不开对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尤其是中外近代史的全面了解,必须打牢史学基础,因此请了全国著名的历史系教授林志纯、智建中、徐凤晨、王维礼等先生给我们开了中外历史专题课;还请了赵椿芳、赵才元等先生开了经典著作专题、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专题。这些先生把他们多年潜心治学的成果,有些是“文革”时不能发表的见解,都端给了我们。郑师让我们广采了各家多年治学酿成之蜜,我们多么幸运啊!今天想来,这是郑师对我们的悉心呵护,竭力栽培。
三年研究生学习期间,郑师还安排我们两次进行党史实地考察。每次考察前,几位导师帮助我们精心设计考察路线、考察内容以及在北京等地请名家讲座等各个环节,把他们在党史学界掌握的资源都调动出来。
1987年秋,我又有幸被郑师招做他的访问学者,当时国内高校实行访问学者制度不久,郑师又投入这一开创性的工作。这次做访问学者,有专门的研究写作课题,即郑师主编一种高校文科教材《国共政权十年对峙史》。当时郑师六十多岁了,到了一般人退休的年龄,但他又开始新的征程。他刚被教育部批准为中共党史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刚卸去师大副校长职务,仍兼着省社科联副主席,同时还带着几位博士生,十分繁忙,但精神矍铄,满面红光,身体似乎比几年前还硬朗。每次见我,都讲些富有见地的意见。我发现老师的学术思想是与时俱进的,不仅信息灵通,视野开阔,高屋建瓴,且善于驾驭史料,善于解惑释疑,每每阐述一个问题,总是周纳透辟,令人信服。
以后,在无锡的全国纪念毛泽东诞辰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在北京的全国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一百一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在天津南开大学举办周恩来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都有见过郑师,聆听过他的发言。看到先生成为国内党史学界德高望众的资深学者,看到他被众多青年学子围绕着,我从内心感到高兴,特别是看到恩师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于毛泽东思想体系研究的一系列重要著作出版和在社会上引起的关注,我更加深了对先生的理解。不忘初心,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人民性,时刻听从时代的呼唤,关注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地开拓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史研究的新课题,为党的事业服务,是恩师最重要的治学精神和学术品格,因此,他才成为了国人公认的中共党史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
恩师千古,学品懿德长照世上;
师恩永铭,教诲栽培总暖我心。
(作者为郑德荣先生1978级硕士生,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