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河
2000年,我有幸成为郑德荣先生的博士研究生。因我本人之前所受教育均来自历史学,对中共党史学的理论与方法知之甚少,后在先生的大力教导下我才对中共党史、对中共党史学的理论和方法逐渐产生了兴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先生平日里对我的耳提面命、谆谆教诲,对我后来的学术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觉得先生的治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远见卓识。一是先生选择了一个重要的党史研究领域。先生最重要的学术贡献当属毛泽东思想研究,并在该领域先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完成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评价前后,先生率先在学术界开展了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研究。二是选择了一个重要的党史时期作为学术研究的突破口,这一时期就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生曾经多次跟我谈到这一时期的重要性,认为这一时期既是中国共产党对敌斗争最复杂、最艰苦,并逐渐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时期,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期。三是选择了一些重要的党史人物、事件和理论作为研究对象。除了上述提及的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研究外,先生还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亟待解决的一些人物、事件和理论提出许多新的见解,比如对王明的研究、对李立三的研究、对西安事变的研究、对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研究等等,在此我就不再一一赘述。
先生治学成就的取得,我觉得是与他的治学路径息息相关的。这里的治学路径,我觉得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与众不同。首先,注重从微观到宏观的转变。先生不仅非常熟悉并且注重历史学的微观研究,而且更注重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其次,注重从实证到理论的思考。先生作为国内中共党史研究之翘楚,在改革开放之后不仅注重资料分析、论从史出的具体研究,而且注重对中国共产党思想和理论的宏观阐释与解读。近年来先生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些重大问题的理论回答,先后主持了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想这些项目也都是先生对中国共产党历史所做的一个厚积薄发的理论思考。再次,先生也非常注重从视角到方法的创新。先生一直都强调创新是研究的灵魂,他说所谓的创新其实是三种,思想创新、视角创新、资料创新。这种创新不仅贯穿在先生个人的学术研究中,而且也贯穿在先生的教学工作,主要是博士生培养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
郑先生所以能够取得科研与教学方面的突出成就,我想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其能准确地感知和把握时代和社会的脉搏,与时代和社会相感应。先生总能抓住时代的脉搏,以一篇又一篇的理论文章来及时反映自己所处时代的脉搏的跳动,奏出属于自己的反映时代发展的理论音符。而先生之所以能与时代和社会相感应,成为中共党史研究的顶尖专家,实际上还在于先生心目当中长期都有的那份学术理想和追求。先生招收博士生的时候已经60岁了,这对一般人而言已经是退休的年龄,但先生几十年如一日,视教学与学术为生命,不仅恪守千百年来知识精英们“传道、授业、解惑”之古训,而且以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地进行学术研究。按照先生自己的话说这就是“树雄心立壮志”,勇攀科学高峰。先生的这种学术境界和追求,实非吾辈所能企及!
先生虽然离我们已经远去了,但是其精神不朽、风范长存!我唯有加倍努力,踏实工作,才能不负先生培养之恩。
郑先生千古。
(作者为郑德荣先生的2000级博士生,现任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