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
2018年5月3日7时12分,我的博士生导师郑德荣先生安详地走了,永远地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工作岗位,永别了他的亲人和朋友,还有爱戴他的学生们。先生从病重到住院到病危,没有留下任何嘱托和遗言,或许,先生还有许多未竟的事业……
我是1999年至2004年,有幸师从于我国著名的党史学家郑德荣先生。按照传统的年龄划分,人生七十古来稀,先生当时已是75岁老人了。但是,先生老骥伏枥、生命不息、教学研究永不止。此后,先生笔耕不辍,育人不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守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信仰,践行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事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领域又奋战了整整17年,培养了23名博士生。先生桃李满天下,从1987年首批招收博士生开始,总计培养49名博士生,直至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心挂学生,当听到今年毕业的博士生论文外审以高分通过时,露出最后的笑容。
我跟随先生学习5年,博士毕业后和先生同在东师政法学院工作,每当学院开会,高龄的先生从不错过,非常关心学院工作,对党史学科建设敢于坚持原则,积极谏言,无时无刻地关心着我校党史学科的发展。当时我有幸能陪伴先生左右,经常聆听到先生的教诲,时时刻刻感受到先生的人格魅力,领悟着先生的学术思想。我切身体会到,先生无论是学术思想和学术风范,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或是为人师表和人格魅力,堪称学术大师,当之无愧。
先生是党史研究的大师。先生的学术研究特点可以说具有大的视野、大的魄力、大的气度、大的创新。先生关注的党史议题大气磅礴,始终与时代和现实紧密相连,能站在时代的前沿,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难点问题,因此,先生被称为我们党的红色理论家;先生对待不同的学术流派和观点从来都是虚怀若谷,以大师的风范容纳百川,表现出非凡的气量和风范,在同行中享有盛誉;先生能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待党史研究的争议问题,从不敷衍趋势、人云亦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正是这种对党史事业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和光明磊落的品格,先生学以致用,学有所创,甄别了许多党史史料中的讹传,还原了历史真相,为中共党史留下了许多有可信度的宝贵史料,奠定了先生在党史学界的泰斗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领域中的领军人物,为东师党史学科建设以及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因有先生的独树一帜,使我校被评为当时全国高校最早的三个党史博士点。
先生教学方法也颇具有大师级的独到之处。先生有超强的记忆力和缜密的逻辑思维。即使90岁耄耋之年,仍然眼不花、耳不聋、思维清晰地每天坐在他的办公桌前指导学生。先生给我们讲课从不照本宣科,全部党史知识尽在脑中,信手拈来,每次回答我们的问题时,都神采奕奕,声音铿锵有力,仿佛都是第一次解答。先生注重身教胜于言教,为人师表,堪称表率。他和蔼而不失严格,虽然很少批评我们,也很少听他指责别人,但他的教育又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其高贵人格魅力无时不在影响着我们,从先生那里听到的永远都是满满的正能量。每次看望先生或者是师门聚会的时候,先生都会把我们这个学术大家庭中成员的近期成就如数家珍地讲给我们听,用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激励我们不断进取。每当我们听到这些之后,都会默默地鞭策自己要不断进步,取得更大成就。也许,这正是先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智慧。
先生不仅是学术大师、教育大师,先生还是一位可亲可尊可敬的长者。每次到先生家,先生和师母给予了我们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给了我们一种家的关心和温暖。我们对恩师也给予无限的爱戴和信任,我们有喜讯时会和恩师分享,有烦恼时也会向恩师倾诉。
“严谨求实、探索创新”是先生为我们提出的做学问的座右铭 。我们都是聆听着先生的教诲而启蒙,学习着先生的人格正气而成长,践行着先生的学术精神而传承。先生的风范和人格魅力,聚传统之美德,汇时代之精华,永远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弘扬。先生的敬业激励着我们,先生的慈爱温暖着我们,我们将会以同样的态度和精神把知识和爱传递给我们的学生……
(作者为郑德荣先生1999级博士生,现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