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全国著名中共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郑德荣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5月3日7时12分在长春逝世,享年92岁。
先生的学生程舒伟、王占仁共同撰写了《向郑德荣教授学习》的文章,谨以此文献给郑德荣先生。
向郑德荣教授学习
2018年,我的恩师郑德荣教授迎来他人生第67个为师年华。这样一个数字写在人的生命中,谈何容易。在这数字面前,我们肃然起敬。
67年来,郑德荣教授论著甚丰,见解独到,治学有方,育人有为。六十七载春风桃李,玉汝于成;耄耋之年辛勤耕耘,铸就辉煌。67年的时间里他始终在教学和科研一线潜心工作,热忱奉献。恩师的治学精神和道德文章凝聚在浩繁卷帙之中,传递到杏坛之下的莘莘学子中。治学六十七年来,恩师早已桃李满天下。自1978年招收中共党史三年制研究生、1986年开创博士点至今,郑德荣教授共培养硕士生14人,博士生49人。能够成为恩师学生中的一员,是我们无上的荣幸。回忆起跟从先生的学习时光,诚然有太多值得学习的特点。以身垂范,言传身教。恩师常说:“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郑德荣教授对我们如此教育,自己更是身体力行。恩师所住之处依旧是师大分配的老房子,家里虽没什么像样的家具和电器,设计也极其简单,但到处都堆满了书籍和资料。每次到恩师家中拜访,他都在潜心读书作文,在他家中举目四望,桌子上、书架上,有时甚至是床上,也都是书。记得那时网络资源还不是那么丰富,有些资料图书馆里也很难找到,但十有八九在他家中是可以找到的。可见真正治学之人,不在乎物质与财富,唯有知识和理想才能充实和填满自己。虽是当之无愧的中共党史学家,在学术和教育成果上都有建树,也担任过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长期身兼国家、省重要学术岗位的职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但恩师却十分看淡自己的成就与名利,从不以已有的成绩而自诩。淡泊名利,内心纯粹而简单,抑或说的就是他这样吧!
恩师从教六十七载,常用他个人的座右铭“理想、勤奋、毅力、进取”来教育我们。人若失去理想,则往往碌碌无为而沦为平庸;若不勤奋,则所谓的理想终究不过是一句空谈;缺少了毅力,难以成就科学高峰攀登的重任;进取,则是永不满足,绝不停滞,人若能永葆青春,建功立业,离开了进取之心是概不可能的。如今当我回首此四个词,无不被这四个词所震撼。震撼的不是这四个词本身,而是认识恩师这些年来,他躬行践履、以身作则,每日生活无不是在践行这四个词的追求,这或许也正是他这几十年来的写照了。一段时间的干劲并不稀奇,一曝十寒的努力也称不上坚持。我们虽不能亲眼目睹恩师之前几十年工作的态度和情况,但联想这十多年见证的每一个日子,也能想象得出那些花开花落,雪融雪落的岁月里,他为了探寻真理和教书育人所奔波的身影。
科学研究的宗旨是求真与创新,不容许半点虚假、不能浮躁。若是研究离开的现实,一心只读“圣贤书”,那“圣贤”还真容易被我们误读。“严谨、求实、探索、创新”是恩师对治学之风的追求。这其中恩师对“严谨”和“创新”的践行最是令晚辈深刻。记得一次先生为《光明日报》投稿,虽文字只有两三千字,然而他却反复修改十几稿之多。学生的论文他也同样认真对待,一字一句毫不马虎,不厌其烦,用红色的圆珠笔做满密密麻麻的修改和批注。
耄耋之年,鲐背之岁。普通人到了这个年纪早已没有了“行其义达其道”的抱负,转而“隐居以求其志”,抑或只是“颐养天年”。虽已被评为荣誉(终身)教授,而恩师依然不辞辛劳地奋战在科研和教育的事业中。恩师踏入他个人的第六十个教学年头以来,仍承担多项国家项目,出版数部著作,每年发表论文十篇左右。这般成就,纵使放在我等中青年学者身上,也不得不望而生畏了。郑德荣教授六十七年来老而弥坚、钻之弥深的探索精神,资政育人、行为世范的教育情怀,是郑德荣教授的为师写照,对我们任何一个思想教育者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也正是我们后辈最应当继承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