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郑老师学习做学问
范 军
郑德荣老师是我国著名的中共党史学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是毕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的“红色理论家”,同时,也是以身许党,忠诚地践行中国共产党人先进价值观的道德楷模。郑德荣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昭示了立德树人“人师”典范的大德,担当起了真正共产党员的无上荣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不仅呕心沥血地培养了那么多的马克思主义学科高端人才,还倾心关爱、帮助、提携青年教师,身边聚拢了不少“编外学生”,本人就是其中的一个。恩师仙逝,弟子伤悲。回想起在郑老师悉心指导下写文章、做课题的日日夜夜,怀念之情油然而生,内心不时地呼喊着:郑老师,我们想你!!
我毕业后,被分配到党委机关工作,这在当时是求之不得的岗位,我也很满意,因为宣传工作能结合业务。后来,随着与郑老师的经常接触,我不知不觉的进入了郑老师的视野,他问我是否愿意回系里搞学问,我当即回答,很想跟着郑老师学习。但是,学校派我去哲里木盟当工作队副组长,时间一年。由于太投入了,不顾条件艰苦,日夜操劳,结果累到了,中途被学校接回到医院一查,是得了严重的胃病和肺病,住院、打针、吃药,一拖就是三四年。回系搞学问的事,就此搁置了。我已没有勇气去找郑老师。
时光进入到八十年代,我的身体渐渐好起来。于是我就拼命写文章,想把丢掉的时间抢回来。党建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的,还有杂文等等都写。多点出击、四面开花。信封剪去一个角,稿子就投出去了。新长征、吉林日报、长春日报、组工通讯到处发文章。这时郑老师出现在我们前,他对我的勤奋给予充分地肯定,但也指出如此没有重点不行,要选择一个方向,系统地进行研究,要讲科学,要扎扎实实,才能做好学问。老的话醍醐灌顶、切中要害,是我从盲目狂热中醒了过来。从那时起,我开始选定了与郑老师的党史研究相近的党的建设研究方向,发表了系列党建文章。后来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在郑老师指导下,具体负责创建了学校党建研究所,这在当时是全国高校第一家。并组织全校多次召开党建理论研讨会,发表论文、出版著作和学报专刊,得到各方面好评。我也晋升为教授。这时,郑老师再一次提出要我回系里搞学问。对老师再一次为我的发展提出的建议,我十分感激,下决心跟着老师做点事。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的愿望再次落空了。后来郑老师对我说,边做行政工作边搞研究也是可以出成绩的,结合宣传思想工作做学问更便于理论联系实际,只要坚持下去,必有收获。老师的金玉良言深深地打动了我,振奋了我做学问的奋斗精神。多年来,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我都把理论学习研究与所从事的工作紧密结合,既有理论成果,又有经验总结,促进了工作质量的提高,这与郑老师的谆谆教导是分不开的。
九十年代末期,我卸掉其他行政职务做专职党建研究所所长后,研究精力比较充沛了,这时郑老师开始给我下任务。参加他主编的《国情·道路·现代化》一书。在大师的跟前搞研究、编写著作,使我既激动又不安,怕写不好,完不成任务。可郑老师不仅热情鼓励我,还手把手地教我。从布局谋篇、框架设计,到内容选择、文字规范等等,一一耐心细致地指导,使我很快就完成了任务,老师很高兴。于是,我跟着郑老师做学问正式开始了。也就从那时起,我就成为郑老师的“编外弟子”了,不是老师的博士,却是老师的“学生”。后来郑老师申报国家课题时,除了他的学生外,还加我一个。多次研讨会都是在我的办公室开的,国家课题立项工作部署会有时也是我代表老师去参加的。
参加郑老师的国家课题研究,是向郑老师学习的极好机会,他那大师的理论视野、与时俱进的高瞻远瞩,每次都为研究把正方向,理顺思路,找准创新点。他告诫我们做学问不能急功近利,首先要符合党的要求,适应人民的需要,同时,要体现时代性、创新性。不能为追求时髦而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必须坚持中国风格、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翻开《郑德荣文存》这鸿篇巨著,从头至尾都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他的思想和观点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的。比如,一次讨论申报国家课题时,我说,现在有人认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过时了,我们在课题中怎么回答?郑老师旗帜鲜明地说,艰苦奋斗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但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艰苦精神,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更应提倡艰苦奋斗精神。后来我根据郑老师的思想,发表了几篇关于艰苦奋斗的文章。
郑老师的勤奋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经常到学校宣传部找材料、到党办看文件,与领导交流,与专家讨论。每次到校部都到我办公室坐坐,这是他必到的一站。我们师生除了唠写文章的事,还讨论时事政治,他虽年事已高,但心忧天下,对党和国家大事了如指掌,看问题高瞻远瞩,分析形势鞭辟入里。郑老师每一次的到来,都是给我的一次送课。与郑老师每一次的交谈,都是一次受益匪浅的认识提升。郑老师不断学习还表现在听报告讲座上,作为一个大师级的高龄的老专家,凡听说学校有外请的讲座,他都早早坐在报告厅等候,而且经常是几个小时端坐到底,听得十分认真。散会后还和同志们讨论交流。对好的报告充分肯定,体现了一个理论家的谦虚好学精神。对有的学者胡说八道、讥讽调侃,他严厉批评,并向主办单位严正地提出意见。有个著名专家报告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是斯大林的专制主义。”郑老师听完,马上提出质疑和抗议,向有关部门和领导表明观点,严词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的歪理邪说。郑老师到我办公室问我,报告人是不是你请来的?我说不是,他说,以后请报告必须选准人,对那些政治上不可靠的、与党中央不保持一致的人,坚决不能给他们提供讲坛、阵地。后来,郑老师奋笔疾书,从理论上批驳上述观点,捍卫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郑老师之所以成为大师、优秀共产党员,因为他站到了道德制高点上,他为学有大视野,成为引领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先锋;做人有大格局,成为令人敬仰的道德楷模。有人说,共产党有自己的私利,他不那么看。他认为,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自私自利不是共产党员的品德。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发表文章,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它不仅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长春工大人文信息学院董事长、政治系老校友张兆华清晰地记得,在三年困难时期,大家都在挨饿,组织上给每人发十斤黄豆,郑老师看同事身体不好,就把自己的分给他五斤,能够在那样困苦的条件下,心中有他人,这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郑老师在他长期的学术生涯中,把自己一生交给党,把奉献、付出洒向青年学子。他践行了有教无类的古训,多少贫困子弟在那里成长成才。他的仁爱之心光照后辈,有多少青年人得到他的提携、帮助。他胸怀宽广,包容了多少人和事。
在郑老师的追悼会上,望着他安详的躺在鲜花翠柏中,悲痛之中,我突然想到:郑老师那样坦然的睡去,是因为他用92岁高龄佐证了“仁者寿”的箴言,用对马克思主义事业的卓越功勋诠释了奋斗者最幸福的真理。于是我在心里默默跟郑老师说:“老师,学生永远要像您那样为学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