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华
我们的导师郑先生走了,但他对信念的坚定、对党的忠诚、对事业执着的精神会永远鼓舞着我们。
老师一生立功、立德、立言,成就斐然。之所以如此,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信念的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也源于他对党史研究的“不忘初心”。这些话用在郑先生的身上是真实的。老师在入学第一课上就教育我们要把个人的理想与党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也要贡献于党和国家的事业。老师的一生是这一目标的完美诠释,正是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使郑先生的学术生命长青,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学术高峰。
改革开放40年来,不论社会思潮如何激荡,老师始终坚守毛泽东思想研究这块阵地。越是“非毛化”严重的时候,越是坚持毛泽东思想研究,越是有针对性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且十分注重与党的创新理论相结合,推进毛泽东思想研究与时俱进。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社会上形成两种倾向,一种抑邓扬毛,否定邓小平理论的独立性,一种压毛扬邓。这时,老师发表了“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文,提出“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代旗手”,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视角把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联系起来,既肯定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意义又阐明了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从学理上驳斥错误思潮,自觉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党的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没有把毛泽东思想纳入其中,社会上“杂音”四起,又引起了思想领域的混乱。这时,老师发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先导——兼论毛泽东思想当代价值”,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曲解、非议和困惑,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既阐明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又系统说明了不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没有降低毛泽东思想的地位。这篇文章在2008年《思想理论导刊》第8期上发表,成为广大思政课教师推进十七大精神进课堂难得的参考资料。纵观郑先生67年学术生涯,尽管历经多个历史时期,但他始终站在党的立场上,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以自己的科学研究批判错误思想,澄清模糊认识,维护党的思想路线。能够做到这些正是他对党的忠诚和在党史研究中不忘初心的坚守。
老师把党史研究工作看作党的一份特殊事业,每当党和国家有重大纪念活动,他都提前思考纪念文章的题目,做好研究成果的准备。多年以来,不管他处于哪个年龄段,本职工作多么繁重,甚至身体不好,他都要撰写论文、应邀讲座或出席纪念活动。1998年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郑老师72岁。这一年他不仅写了多篇学术论文,而且参加了从全国到地方各个级别的纪念活动。如果说参与全国和省一级的纪念活动是学术地位的体现,那么参加一些地方部门的活动和给学生讲座,就真的是奉献和担当。那是我入学第二年,也参与老师的一些活动,有时候上下午都要出席,对于72岁的老人来说自然非常辛苦。一次我建议他不要接受一个小单位的邀请,老师却说这是责任,不能拒绝。他说这正是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也是党史专业知识可以发挥社会作用的时候,怎么能推托呢?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说这番话时正色的神情,记得他词语中的坚定和不容置疑。也就是从这次谈话,我开始注意老师作为一名党史学者的意识和担当,认识到老师一系列成就背后的动力源泉。2011年建党90周年,老师85周岁,这一年他发表学术论文13篇。2017年老师91岁,还申报了十九大专项重大课题。如果不是源自信念和担当的强大动力,如何解释一个耄耋老人的如此作为呢!2018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老师又带病准备纪念文章,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主要成果和宝贵经验”一文,就在病逝前不久,他还在医院里,拔掉吸氧管,听学生给他读这篇论文,边听边提修改意见。老师说他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和国家,他做到了!他把党史研究工作这份党的特殊事业坚守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老师走了,告别了他热爱的事业、亲人和朋友!但他把无尽的精神财富留给了我们,他对信念的坚守、对党的忠诚和对事业的奉献精神,会由我们、我们的学生、学生的学生一代代传承下去。
(作者为郑德荣先生1997级博士生,现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